「立足台灣放眼亞洲以設計帶動亞洲文化資起飛

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陳文龍氏專訪

 

文章將刊載於AXIS雜誌20144月號

有興趣的民眾可至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設計圖書館翻閱

 

 

陳文龍氏於去年201310月接任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,乃自台灣最具規模的設計公司NOVA DESIGN社長轉任本職,是台灣設計界相當引人矚目的話題。在同一時期,ICSID宣布WDC2016由台北勝出。對陳氏來,從執行設計的立場,轉身為領導設計界走向進行推廣的立場,今後的做法為何?我們來聽聽他的想法。

 

——日前剛宣布WDC2016由台北勝出。您的感想是?

 

台北的WDC的主題是「Adaptive City」意指不斷進化的都市。副題則是「Design in Motion」,冀望以設計的力量改變台北。

不僅是WDC,奧運也有同樣的含意,被選上的都市,除了政府及相關組織之外,如何將一般民眾包攏進來一起為執行活動而努力,我想這點是非常有意義的。像是,提升人們對設計的認知,思考如何將設計導入至台北的社會或環境創造面等等。不僅是設施,連標誌或看板也應是細心檢討的對象。台北聚集了許多的設計公司及設計師,已有許多據點可讓人感受到設計能量,希望能將這些點串起來變成線,再擴大成面。此外,不僅是台北,我認為這對台灣全體來會是很好的機會。當然,首爾以及其他曾被選為WDC的都市,其經驗對我們來有參考價。但個都市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,我認為有必要思考如何表現台北與眾不同的味道。結果不代表一切,過程是最重要的,我期望能與東京及首爾等都市互相刺激學習,讓亞洲變得更強勁。

 

——您多次提到在設計方面,亞洲的力量越來越強大。這是指?

 

以目前ICSID的理事陣容為例,包含澳洲在,半數以上是來自亞洲的成員。日前參加ICSID大會時,剛好我也跟數位成員談到,接下來的時代,亞洲的設計應會越來越受到重視。日本是亞洲國家中的設計先進國,而論及韓國及台灣和中國,其實有許多觀點的重心都開始移動到亞洲來了。並不是所謂的市場或生據點,而是新的設計的發信地。前一陣子我訪問榮久庵先生時,他也提到,包浩斯的史頂多100年吧,相較之下,亞洲的文化相當悠久。其實我們手上握有非常寶貴的資,它理應能讓我們導出跟歐美完全不同的發展。今後,我認為應有必要找出檢視亞洲美學及美意識的評價軸。我於2003年便到上海開設NOVA DESIGN分公司,中國的設計已經達到相當不錯的水準了。我認為,台灣跟中國若能提升設計管理的能力,設計會發展得更好,我想這也會是設計中心應當努力扮演的角色之一。

例如,我常舉日本餐廳跟中國餐廳的事為例,不管是在東京或在世界某個小國的日本餐廳都很像樣。不僅打掃的乾淨,料理的品質也很好因為,日本餐廳重視的是日本料理的價,為能努力表現該價,店家認真又拼命。但若是中國餐廳,況就不同了,因為其目的是為了賺錢。我想這就是根本上的不同,不定同樣的道理也可套用在設計上,像日本的設計就非常精簡仔細。

 

 

——為何中國餐廳會有這樣的結果呢?

 

我想是因為它並沒有考慮到客人是否有賓至如歸的感受,只想到如何獲利。可能這只是個初的想法,我想在台灣及中國,設定規範或許會是必須的。換個,必須要能提供某個程度以上的價,才能算成交,我希望能找出將此觀念予以機制化的規範。以設計來,光靠創意是不,必須能善以管理,才能有得期待發展的空間。多年以來,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從事人才培育及業振興,培植了許多足以活躍於國際舞臺的人才,今後應該努力的是,如何構築機制,活用這些優秀人才以促進業界與設計師之間的媒合。

台灣不僅教育水準高,在民主社會的競爭下,業水準及品質也有顯著的提升。今後,提升消費者對設計的認知,抽取出消費者對於品的需求,並將其導入到業界,相信定能形成良好的循環。

例如,以德國紅點設計獎各國的得獎數來看,台灣僅次於德國及日本  得獎數高居第三,但,得獎數雖多,並未能實際導入至業界,這樣的意見卻也是事實。此時,缺乏的便是能將這能量轉換成真正的競爭力的機制。我想首先可做的便是,以IT業機械等台灣具國際競爭力的領域為對象,投入設計資源,創出具範例性質的品及服務,並考量如何將此模式應用到其他領域。

 

——也就是累積成功案例的意思吧,在製造開發的領域,台灣有很扎實的OEM技術,可是世界頂級水準

 

沒錯,但目前的領域仍處於較低階或是較低價的品層,或許是起因於品牌力的不足吧,接下來必須面對這些問題開創新局面。

有不少來過台灣的中國人表示,他們感覺到「所謂的中華文化就在台灣」,我認為這對台灣來是很重要的資。中國經了文化大革命不少文化遭到破壞,但事實上那些文化還保留在現今的台灣。我舉個容易懂的例子,在台灣,搭電車時會排隊,計程車司機會將乘客不小心忘在車上的物品送到派出所等,這些禮儀及友善的心其實就是中華文化的本質。許多人都認為在當今的中國已不復見,而在台灣卻可感受到。此外,台灣因有荷蘭殖民地及日本統治時期等史背景,具有容易出多樣性,接受多樣性的環境。以傳統的文化為基礎,接納來自外界具多樣性的刺激,應有機會開創出新設計的價

我不希望造成誤解的是,我並不是想強調台灣跟中國不同,如同剛才過的,以日本、韓國、中國及台灣的設計來,在意象跟理念上有許多共通點,若能表現成「亞洲的意象」,我認為應該會非常地有趣才是。

 

——以往以您身任NOVA DESIGN的社長的身份而言,應該算是對台創提意見或要求的立場,但現在立場轉變了,您的想法是?

 

NOVA DESIGN的時期,我對台創提議過,「希望台創能多聽意見,從多方觀點展開行動」,現在真的換成該由我來實現這些意見了。其實我已有心理準備,接受各界的意見(笑)。

直接講結論,我覺得所做的事的本質是一樣的。在NOVA DESIGN時期,工作容是為了創出設計的價,需能提供創新創意,同時,也需對外推廣宣傳,才能有串聯商機的機會。而在台創,對象跟層次或許有點不同,但以管理手法塑造設計的價並進行推廣振興,我想這基本上是相同的。在NOVA DESIGN時期,為促進企業主的認知,真的花了很多心思,用盡各種方法。現在以台創執行長的身份而言,我認為這些事變得容易進行。跟世界各國的設計資源都保持有良好的互動連結,這代表著有許多合作交流的可能性,讓我深深感到其得努力的價

 

——2013年您擔任日本優良設計奬的審,數次造訪日本。不知您對日本設計的印象如何?

 

舉個例子,以前曾到日本學習如何製作模型,設計師及模型製造師都非常認真,一旦開始追求就永無止境。對於這樣的精神,應該是對於開發設計的執著吧,我非常感動,深深感受到跟我們所處的中華圈的不同之處,當然也學到了很多。

當今日本的開發與設計,在本質上並沒有改變,但因為外部環境的變化實在太快了,必須要能迅速地反映對應,讓我有一種很拼命希望追上環境變化的印象。像是,優良設計奬便將申請領域範圍擴大,所有事物都成為得獎對象,我想,這便是日本的設計為了順應周遭環境變化,努力追趕,希望能找出設計的新可能性之表。當然,不管是哪個國家,我想況都是相同的,但身為設計先進國的日本,今後會有什麼樣的發展,是我非常關心的課題。

 

 

陳文龍

1988年於台北設計NOVA DESIGN

2003年參與該公司上海分公司之設立

國際級設計競賽獲獎作品數超過100

曾任東武集團「DESGN TODAY展」顧問、ICSID執行理事、日本優良設計奬及德國iF設計獎審

目前擔任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學承電腦中壢分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